粮食食品结构调整与国民健康及社会发展的

???????点击上方“   这些问题看似单一,实质上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认知、行业壁垒等,调整粮食、食品结构是关系到国民健康与社会稳定发展的大问题,也是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话题。应对之策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从均衡管理学角度探析如下:

  素食与健康及环境保护的均衡

  科学界、医学界长期研究证实,素食对人类的健康有很大的裨益。近些年,随着营养过剩导致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等富贵病发病率的增高,以及为了健康和美体而兴起的减肥瘦身热潮的影响,吃素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因此,素食在西方发达国家已风行很多年。有专家指出,本世纪是一个崇尚自然、健康和实践人体环保的素食主义时代。

  《黄帝内经》说:“膏梁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意思就是长时期进食鱼肉荤腥、膏梁厚味的人,足以在他们的身上发出大的疔疱来,对于这种受病的可能,就好比拿着空的容器去接受东西一样的容易。专家们普遍认为,素食者可以防止高血压、降低胆固醇,不易患癌症、胆结石、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症,素食还有有利于人神清气爽、心平气和,使人入静聚气、增强病体复原力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蔬菜不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更含有人体所必需的矿物质,具有防病和医疗保健作用。

  提高素食比例,不仅有益健康,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人类对自然禀赋资源的尊重。从统计学角度来说,生产一斤牛肉可换取12~16个人的面包或10个人的大米,生产一磅牛肉需要消耗50平方尺的热带雨林,而50平方尺的雨林可以放出磅的氧气。畜牧业废水是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一头猪废污水排放量相当于4~6人的。也就是说,人类食肉和食素对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的污染及使用率比例为1:5左右。

  台湾是仅次于新加坡和泰国的素食地区,常年吃素的人口数约占台湾人口总数的10%,现约有多家的素食餐馆,素食产业的整体规模接近亿新台币,拥有深厚素食文化底蕴。台湾当局也在大力推行素食文化,将“素食日”的确立推上“立法”轨道,推行居民一周素食一日。素食文化的发扬与繁荣同样是台湾饮食经济甚至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我国年消耗各类肉食品万吨,是世界人均消费的2.5倍,如果通过政府、民间等倡导每周一天“素食日”,则年可减少消费肉食品14%,折合万吨。这意味着可减少饲养0万头左右猪牛羊,减少相当于2.5亿人的污水排放污染,同时可多消耗粮食万吨,既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国民健康、尊重自然,还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这样做产生的社会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饮食结构直接影响身体健康,素食对国民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益处显而易见。从尊重自然规律角度,减少杀戮是好事,比如佛家食素不主张杀生,僧侣多长寿就是大家所共知的。当然,从人类生活习惯及营养均衡角度上来说,食肉也是必须的。我们应从多方角度考虑均衡,正确处理肉食与素食的关系,才能有益健康。

  膳食纤维一般不易被消化的食物营养素,是除素食外健康饮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经证实:膳食纤维能保持消化系统健康,增强免疫系统,降低胆固醇和高血压,降低胰岛素和三酸甘油脂,通便、利尿、清肠健胃,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以及其他疾病,平衡体内的荷尔蒙及降低与荷尔蒙相关的癌症。

  植物性食物是膳食纤维的天然食物来源,膳食纤维在蔬菜水果、粗粮杂粮、豆类及菌藻类食物中含量丰富。主要存在于糙米、玉米、小米、大麦、小麦皮、麦粉、牛蒡、胡萝卜、四季豆、红豆、豌豆、薯类和裙带菜等五谷杂粮中。

 随着人们对膳食纤维与人体健康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些高纤维食品越来越受到青睐,菌藻、果蔬在膳食结构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在现代食品工业中,以米糠、麦麸、黑麦、燕麦、豆渣等富含膳食纤维的原料,经过系列加工制取相应的食物纤维产品,既可开发出直接口服的食疗型纤维制品,又可用作食品添加剂,诸如作为品质改良剂及膳食纤维强化剂添加到酸奶等发酵食品、面包等焙烤食品之中。符合当今国际食品结构正朝着纤维食品的调整方向,如日本、美国的消费需求以每年10%速度增长,欧美市场,将膳食纤维加入食品中已经流行多年。因此,膳食纤维被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经研究确认了食物纤维可与传统的六大营养素并列称为“第七营养素”而风靡世界。

  倡导膳食纤维,在提高国民健康的同时,可促进资源禀赋的合理利用及拉动经济发展。但当前国内食用膳食纤维的意识比较淡薄,对膳食纤维的认识还相对较浅。虽已有一些饮品中添加了膳食纤维,但还远远不够。据有关资料表明,膳食纤维对于改善我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的营养状况,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仅以老年人为例,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已超过2亿人,潜在的消费者以万人计算,每人每天最低补充6克膳食纤维,仅此一项,市场销售额就突破数10亿元。如果用于保健食品、食品、医院病人配餐的销售,每年的需求将更大。而目前国内很多膳食纤维的企业规模较小,不能形成大规模生产,这也是膳食纤维企业面临的一个困局

  近几年,随着我国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将粮食自给率和综合保障度将下降,从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要求出发,必须确立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设资金,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步伐,到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秸秆纤维比例可达30%,把粮食秸秆视同食品一起加工,就可保证纤维食品的质量与数量,也就意味着粮食产量提高30%,也可以理解为土地面价增加了30%。这与国家提倡的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的战略部署相吻合,是一个企业发展、行业壮大与国民健康相结合的思路。可以肯定,在不久的将来,膳食纤维饮品或食品将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水产品、木科食品与传统食品的均衡

  水产品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消化利用率高,蛋白质含量平均为15%,提高水产品20%的比例可降低肉食品的消耗60%,是理想的蛋白质来源之一。

  一定程度上说水产品是比家禽、家畜等肉类产品都要优越的动物性食品,对身体健康有着莫大助益。据估计,地球上80%的生物资源在海洋中,全世界有鱼类2万多种,中国海域约有种。我国江河、海洋等水资源极为丰富,能给我们提供众多鱼、蟹类等水产品,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水产品相对而言污染较差,有巨大的拓展空间。

  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水产品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已连续11年位居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8%。国内对水产品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全球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和我国压抑通胀的政策亦将给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并带动饲料、种苗、加工、流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年,我国海水产品产量稳定在万吨左右,海水养殖面积稳定在万公顷左右,其中海上养殖面积控制在万公顷以内”的发展目标。可以预见,未来我国水产品产量增长主要依赖于淡水产品的产量增加,我国淡水产品产量的增长还是有较大空间。

  我国传统食品大都是农田种植的农作物,其实山茶树、竹树、核桃树等木科物种,也是很好的食品,而且是无污染的产品,是粮食、食品的重要补充,利于社会发展,应受到我们的重视。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真正把油茶产业培育成为兴林富民的支柱产业。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出台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年)》,提出到年,全国茶油产量将达到多万吨,按销售价格4万元/吨计算,年产值达亿元,再加上副产品,种植油茶年总产值可超过亿元。这些食品品类的充分利用,将进一步降低了畜禽饲养及补充粮食种植面积,间接地提高了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炭基食品与生态、有机、绿色食品的均衡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专家指出,文件体现出的农业绿色发展新理念,为未来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出路,粮食生产“减肥”“增绿”将驶入快车道。

  当前我国年消耗化肥4万吨、农药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而且农药和化肥的实际利用率不到30%,其余70%都浪费和污染环境。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说:“这些年来,中国化肥、农药用量相当大,生产和使用量都是世界第一。但是化肥、农药的利用率比世界发达国家却低15%到20%左右,降低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势在必行。”

  发展绿色农业,推动农业“减肥”“增绿”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新趋势。专家指出,我国有机肥资源丰富,总养分有多万吨,而实际利用率不足40%。通过利用有机养分资源,替代部分化肥用量,不仅可以减少化肥用量,促进有机养分循环,而且将推进有机无机的合理结合,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污染的加剧导致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减少,土壤质量下降,自净能力减弱,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出现环境报复风险,每年因土壤污染致粮食减产亿公斤。而我国农药、化肥、生长素的使用量巨大,同时多年形成土地板结、重金属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粮食、食品安全就无从说起,当前的部分生态、有机、绿色食品很多是挂羊头卖狗肉,生态环境及土地没有解决,哪来的生态、有机、绿色食品呢?而现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脱离“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范畴。从均衡管理角度上看,需要从解决生态环境、社会秩序等入手,然后才是控制化肥、农药等使用,调整粮食、食品生产结构,才能解决粮食、食品安全问题,保障国民健康,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才能达到治理不反弹,发展呈良好循环态势。

  笔者认为,随着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使有机、生态农产品及食品无法独善其身,我们须全面改善人类体质问题的系列研究,展开一场提升土、肥特质、庄稼品质、净化环境大拯救运动,积极推广生态、循环或有机农业,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例如,通过秸秆等生物质生产炭系列产品,转化为炭基肥用于农田,吸附重金属及治理板结、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采用炭基种植、炭基养殖、炭基生产环境生产炭基食品,形成炭基食品产业链。

  人类使用炭基肥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距今1万年的农耕时代,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天然形成的炭基肥了。炭基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始于20世纪80~90年代。年,辽宁省学院顾宇书将炭基肥定义为炭基多元高效复合肥(简称炭基肥)。-年以来,河南商丘三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在商丘黄河滩对6亩盐碱地进行了一年多试验,非常成功。这种以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以生物质炭为基质发展而成的生态、循环或有机农业产业形式就是炭基农业。

  炭基农业的前提是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形成的,是“以炭基肥料为主体,着重发展生态种植。以炭基饲料为主体,着重发展生态养殖。以炭基食品为主体,着重推广无公害、绿色或有机食品”,是健康可持续产业模式,是一个符合生态、循环或有机农业标准的现代化、科学化、立体式炭基农业产业链,可全面带动健康农副产品和食品的良性发展,保障人类的食品安全,促进人们形成健康可持续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

  西方部分发达国家早已开始使用炭基肥料、炭基饲料和炭基食品等系列产品,国内市场同类产品较少,炭基食品刚刚起步,炭基肥料和炭基饲料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市场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广阔,是解决土壤与生态问题标本兼治的有效方式,更是人类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烟酒与健康及社会秩序的均衡

  权威专家指出,人类的正常的寿命应该是在岁左右,但目前能活到岁的人寥寥无几。这其中原因众多,但是烟酒的危害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中华民族传统无烟酒不成席、不能交际的习俗。

  有调查统计显示,我国的吸烟人口占全世界烟民的总数1/3,且15岁以上男性吸烟率甚至高达近70%,而初始吸烟的平均年龄只有10.7岁。研究表明,烟草点燃后散发的致癌物质高达40多种,长期吸烟的人比不吸烟的人患癌症的机率要高出7~11倍,其中肺癌、口腔癌、喉癌、咽癌、食管癌等超过1/3癌症的发生都与吸烟紧密相关。饮酒与食道癌、肝癌、肠癌、乳腺癌有很大关系。酒类对人体的气管和胃有一定程度上的灼蚀,可以引发黏膜组织增生的病变,久而久之则易发展成癌。长期大量饮烈性酒其害处更大。这还不包括被动吸烟带来的健康危害。经常在工作场所被动吸烟的妇女,其冠心病发病率高于工作场所没有或很少被动吸烟者。据国际性的抽样调查证实,吸烟致癌患者中的50%是被动吸烟者。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丈夫吸烟的妻子的肺癌患病率为丈夫不吸烟的1.6~3.4倍。孕妇被动吸烟可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有学者分析了0多名孕妇后发现,当丈夫每天吸烟10支以上时,其胎儿产前死亡率增加65%;吸烟越多,死亡率越高。吸烟家庭儿童患呼吸道疾病的比不吸烟家庭为多。

  一定程度上,烟酒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也形成了“循环经济”,大量生产烟酒→过度消费烟酒→诱发各种疾病→医院诊疗→消耗医药→拉动三产,从均衡管理角度上看,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其对社会的危害性有:一是种植烟草占用的数量极大的优质农田,致使粮食生产数量下降,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危害了国家的基础经济。二是吸烟对自然环境造成和身体健康造成上海。三是酿酒业加大了中国的粮食供应压力,并引发许多社会问题。

  由于酗酒人群不断增加,所带来的各类社会问题也急剧增加,如因酗酒丧失理智引发的家庭暴力、聚众殴斗、激愤伤人、杀人及其他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都可能在酒后发生。而群聚酗酒发生急性酒精中毒而引发的社会矛盾也目前增加,虽然国家法律将酒驾行为入刑法,极大地减少了酒后驾车现象,但酒后驾车造成严重交通事故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而酒后违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所造成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严禁18岁以下吸烟饮酒,并对熏酒有严厉的惩罚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笔者认为:减少了烟酒的生产量和消耗量,就等于减少了土地使用量,增加了粮食的产量,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当然,烟酒作为人类自然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精神与食粮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有资料表明,年中国烟草行业纳税超过亿元,占财政总收入15.4万亿元的7%,虽然没有查到酒类纳税总额,但也应该排在行业的前茅。但从长远来看,适度禁止和规范禁烟酒生产及消费,逐步把部分烟酒产业链转移到农业、工业、航天、海洋等产业链上,对社会发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个民族要永续发展,必须要解决国民健康及社会良性发展途径。在确保粮食自给、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让粮食生产、食品结构调整到与国民健康、社会相匹配的高度,做到和谐有序地发展,这种均衡发展的方式就是最好的社会管理学。(本文作者为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

食品加工圈分享食尚成就商机







































白癜风能治吗
北京最好白癜风正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jiufamen.com/sgatl/74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