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导:
广州医院
消化内镜中心博士张莉
63岁阿伯胸闷不适入院检查以为自己得了心血管疾病但是一检查结果竟发现自己患了“食管癌”!说到食管癌大多数人的理解可能是“这是一种吃出来的病”的确,食管癌与饮食习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有数据显示,全球的食管癌患者有一半以上是中国人,这与中国人喜食热食有关。食管癌是消化道很常见的肿瘤,早期食管癌缺乏典型的症状,因此大多数患者在发现时都是中晚期(进展期),不仅治疗困难,5年生存率才20%;然而,如果该病能早期发现,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大部分可以通过内镜下微创治疗达到根治效果,5年生存率在90%以上。今年63岁的何伯,日前因为“心前区不适、胸闷胸痛”而来到广州医院(下简称“广医三院”)就诊,在该院心内科进行检查后并没有发现心血管方面的病变,为进一步明确病因,便转到消化内科行胃镜检查。没想到,这一检查却意外发现“癌变”。“因为很多胃食管反流的患者会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在没发现患者心血管病变后,我们为他做了胃镜检查,却意外发现了早期食管癌的癌前病变。”广医三院消化内镜中心博士张莉介绍。何伯食管中下段有一块大小约0.8cm×1.2cm的粗糙黏膜,根据经验,张莉博士怀疑可能是早期的食管病变。于是张莉博士利用图像增强内镜的“化学染色”,立即将卢戈氏碘溶液喷洒在食管黏膜表面。染色后发现,那一处可疑病变部位呈现了“不染区”,证实了医生的猜测,属于癌变组织,于是立即对该区域粘膜进行活检送病理评估。△患者癌前病变部位随后,病理报告也显示,确实属于食管癌癌前病变,何阿伯后续只需要通过微创内镜下行粘膜剥离术,便可治愈。“医生多亏您早早帮我发现了这个癌”术后何阿伯感激说道。何阿伯幸运成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幸运儿”,这有赖于一项新的消化内镜技术——图像增强内镜。张莉博士介绍,图像增强内镜是指借助电子染色(如NBI、BLI)和化学染色(卢戈氏碘、靛胭脂等)等手段让原本传统白光内镜下不明显的病变,位置、范围、性质变得更加清晰明确。“简单来说,就是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胃肠道的病变部位,并可以判断性质。”张莉说道。以何伯为例,为明确粗糙粘膜部位是否为癌变,医生使用了“化学染色”,将化学制剂喷洒在病变部位周围进行“染色”,正常的食管粘膜经过染色会立刻呈现褐色的图像,但癌变的部位却完全不着色,呈现“不染区”,这就是食管癌典型的表现。正是通过图像增强内镜技术,清晰地勾勒出病变组织的范围,为医生早期发现食管癌提供“最强辅助”。“由于发现得早,患者可以通过内镜下实施超级微创的粘膜剥离术,完全剥离病变的组织,在根除隐患的同时,几乎不破坏食管的解剖结构。这个患者可以说是非常幸运了。”张莉博士实施微创手术后也感到欣慰。食管癌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吞咽困难、疼痛,还可因癌肿堵塞食管而出现呕吐、反流,压迫神经出现声音嘶哑等。食管癌被称为隐匿而凶险的“杀手”,这是因为早期食管癌患者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早期食管癌患者一般多少会有些吞咽不适,但常常不能引起注意。”张博士介绍。因此,早期筛查是早期发现、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方式。医学专家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建议可尽早进行常规胃镜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食管癌,而如果是如下6类高危人群,则检查时间最好提前10年:1.来自食管癌高发区,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有河南的林县、太行山区域、粤闽交界等;2.有食管癌或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家族史的人群;3.有食管粘膜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4.经常进食过热、刺激性食物、腌制食品,进食过快;5.大量吸烟的人群;6.大量饮酒的人群。来源:广州医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多精彩中国疫苗接种率远低于英美国家!14组数字快速了解新冠疫苗
我国已有五款新冠疫苗获批,有何区别?哪种更有效?专家回应来了
头孢过敏、备孕、哺乳期…这些情况能打新冠病毒疫苗吗?五张图说清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